跳到主要內容
:::
:::

108課綱專區 / 章則規範 /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 / 十二年國教課綱研修Q&A

十二年國教課綱研修Q&A

Q1.教育部為何將十二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之修訂工作交由國教院辦理?教育部與國教院的權責如何劃分?教育部如何督導國教院的課程修訂工作?

1.各界對設立國家課程研發專責單位的期盼與必要性

    成立國家課程專責研發單位,落實專業且永續的課程發展是教育界長期以來的呼籲與期待。國家教育研究院於民國100年3月30日正式成立,其設立宗旨即從事長期性、整體性、系統性之教育研究,以促進國家教育之永續發展。

2.法律所賦予的任務與使命
    高級中等教育法第四十三條明定:「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及其實施之有關規定,作為學校規劃及實施課程之依據。前項課程綱要之研究發展事項,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辦理之」。國民教育法第八條亦規定:「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之課程綱要,由教育部常設課程研究發展機構定之。」
    又依據國家教育研究院組織法第二條第四項中亦明訂國家教育研究院之掌理事項包括:「課程、教學、教材與教科書、教育指標與學力指標、教育測驗與評量工具及其他教育方法之研究發展」。故國家教育研究院負有國家專責課程發展基地之任務與使命。

3.課程研發相關機制之權責分工與連結
    課程研發涉及層面廣泛,除要落實專業研發,更應掌握多元參與的精神,故國家教育研究院設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以統籌課程發展之相關規劃、發展與決策之事項。
    未來有關國家課程發展之「研究」部分由國家教育研究院提供課程基礎研究,「課程研發」則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擔任,「課程審議」由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審議會負責。課程研發之各環節各有專責單位,彼此又能連結整合,維持課程發展的專業性與中立性。

Q2.國教院於101年10月提出「高中高職實施特色課程具體方案」,對103學年度入學之高一新生有哪些影響?

    國教院於101年10月提出「高中、綜高、高職、五專學校特色招生之特色課程規劃具體方案」,具體提供學校規劃特色課程可依循之規範、原則及模式等具體建議,並分別發展高中、綜高、高職、五專的特色課程發展示例,提供招生區審查與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之引導與參考。

    有關各界關心特色課程發展空間可能不足的問題,國教院提出方案一,依循課程綱要可以參考之課程發展模式,如領域/學科統整、單一領域/學科深化、教學活化等,皆可在現行課綱架構下發展學校之特色課程。然而,對於想要發展具實驗性課程之學校,國教院提出方案二,援引高級中等學校教育實驗辦法,建議高中可以在減少必修5-8學分,增加選修5-8學分的範圍內,提出課程實驗計畫,並經審查核定後辦理特色招生。

    103學年度每位高一新生,無論是接受經由免試入學的校本特色課程,或特色招生入學的特色招生特色課程,兩者皆是要讓每位學生適性優質地學習,並無優劣高下之分,只有適性與否之別。因此,若能夠在國中做好適性輔導,後中教育階段能夠發展優質特色課程,辦理特色招生學校亦能妥善規劃編班授課方式,如此一來,特色課程不會造成學習壓力,反而能夠活化學校教學,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Q3.教育部過去修訂中小學課程有設置總綱小組、各領域/群科/科目課綱專案小組、課程發展會等。國教院如何組織這些修訂小組?哪些人可以參加修訂小組?教育部需要核定這些人員名單嗎?外界何時可以知道負責修訂課綱的人員名單?

1.組成依據與組織架構:國家教育研究院依據高級中等教育法及國民教育法,統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與發展之事項,特設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負責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建構之研議、規劃、整合與協調等事項;並於其下設「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研修小組」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群科/科目研修小組」分別負責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及各領域/群科/科目課綱的研擬及橫向與縱向整合。

2.成員代表類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由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兼任主任委員,成員包含:課程研發機構代表(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行政機關代表、大學校院學者專家、中小學校教師及教育相關團體及組織代表,共計25-33人。

3.遴選方式:基於專責、專業、民主及公開等原則,國家教育研究院於101年9月26日以教研課字第1010009797號函請教育部、相關機關(構)、團體推薦委員人選,並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最新消息公告,接受各界推薦合適人選,建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發人才資料庫。最後,再由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從中遴選發聘。

4.委員名單公布時間: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委員名單,將於課綱修訂完成經審議通過後公布。惟在課綱修訂過程,依據政府資訊公開法第18條及行政程序法第46條之相關規定,因屬內部單位之擬稿或準備作業性質,委員名單得不對外發布。

Q4.外界反應目前部分高中學科內容與國中重複,有些則需調整其難易落差。國教院如何在新課程修訂中,處理中小學課程內容銜接的議題?

1.許多學科是採螺旋式加深加廣的設計,相似素材在不同教育階段各有其連結及深化的作用,不宜將其完全視為不必要的重複。

2.在新課綱修訂中,國教院在102年7月完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此課程發展指引將做為課程縱向連貫與橫向統整的主要依據,其包含內容指引、形式指引以及過程指引三個部分。內容指引指的是關於課程內涵項目的說明,例如:課程整體架構、學習領域/學科/群科規畫、後中共同核心課程等;形式指引指的是關於課程轉化形式的說明,例如:指標敘寫方式、指標編碼原則與例子、指標與學習評量對應關係等;過程指引指的是關於課程轉化程序與途徑的說明,例如:課程綱要研發及審議過程的參與、指標轉化為教科用書的說明及示例、指標轉化為實務教學的說明及示例等。

3.在102年12月時將完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學習領域/學科基本學習內容檢核研究,輔以基本學習內容的訂定,可做學習內容銜接及質量適切性的檢核。

4.未來共同課程之領域課綱,將以十二年連貫方式進行研修,可適切達成各領域、各教育階段之連貫。

Q5.十二年國教將於103年實施,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綱無法配合實施,國中小與高中課程是否會造成銜接上的問題?十二年國教的改革是否應該從國小開始?

1.現行課綱在十二年國教實施時有其適用性
    教育部於民國93年完成的「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指引」、民國95年發布「中小學一貫課程體系參考指引」,以及依據上述二項課程指引,於民國97年完成修訂「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及「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於民國99年完成修訂「綜合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上述的課程指引發布、各教育階段課綱的修訂,皆代表著第一波中小學課程連貫與統整的完成,也充分反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連貫統整之課程發展理念。

2.現行課綱符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精神
    現行各教育階段課程綱要的修訂皆經縝密課程發展歷程,並充分反映社會變遷之趨勢,強調培養「學生能力」及「適性發展」,符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之理念與目標。

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的有關配套
    國家教育研究院於101年10月完成的特色課程實施的規範、原則與示例,可供學校做課程調整時的參考,有利學校特色課程的推展。此外,目前教育部持續推動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國中教學正常化、適性輔導等方案,可以輔助舒緩學生升學考試壓力、提高教師課程教學品質、協助學生生涯準備與生涯發展。

4.現行高中數學、自然領域課程綱要微調
    在現行高中課程總綱不變的原則下,本院將針對外界共識較高的高中數學、自然領域(物理、化學、生物、基礎地球科學)進行課程綱要微調,預計將於102年6月由教育部發佈,103學年度入學的高一學生將可適用。

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研修及預訂時程
    在審慎、嚴謹的發展歷程下,新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預計於103年發布課程總綱、105年發布學習領域/學科/群科綱要,到105學年度依現行修訂課綱出版的教科書亦分別完成一至二輪的實施,正可使前後二次的課程修訂順利銜接。

    此外,考量未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的精神,未來課程綱要研修時的基本理念、基本能力、領域綱要等,預計採取縱向連貫及橫向統整的思維,務期將國小、國中、後期中等教育等課程一併納入進行整體考量。

Q6.十二年國教即將於103年實施,現行課綱應如何因應?

1.現行課綱已完成第一波「連貫統整」
    課綱發展是漸進持續的,有賴於既有基礎上的調整與修訂。現行中小學課綱在歷經第一波的中小學課程連貫與統整及幾次修訂之後,反映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及縱向連貫、橫向統整的課程發展理念,強調培養學生能力與適性發展,符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目標,故在十二年國教實施時仍有其適用性。

2.「教學活化」已有相關配套實施
    各界關心的教學活化議題,目前教育部持續實施提升高中職教師教學品質、推動國中教學正常化、適性輔導等方案,提供學生多元適性的學習機會,提升教學品質。十二年國教的實施擴大了免試入學的管道,將更能帶動活化教學與均衡學習的效果。

3.特色課程賦予學校「彈性發展」空間
    為賦予教育更多的彈性,達到適性揚才的目標,目前高中、綜高、高職、五專亦積極發展特色課程,以提升辦學品質。在現行課綱架構下,學校可以嘗試突破學科/領域的框架,採取領域/學科統整、單一領域/學科深化、教學活化創新等課程設計原則。若學校尋求更大的課程發展空間,欲發展實驗性課程,可援引高級中等學校教育實驗辦法,提出課程實驗計畫,經審查核定後實施。因此,現行課綱於十二年國教實施時仍符合所需。

4.現行高中數學、自然領域課程綱要微調
    在現行高中課程總綱不變的原則下,本院將針對外界共識較高的高中數學、自然領域(物理、化學、生物、基礎地球科學)進行課程綱要微調,預計將於102年6月由教育部發佈,103學年度入學的高一學生將可適用。

Q7.國教院預定於103年完成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跟現行中小課程總綱有甚麼不同?

    新的課程綱要目前仍在研議中,但課程綱要並非是斷裂式「全有」或「全無」的發展,應該隨社會變遷與國家發展之需要,在既有基礎上不斷調整與修訂。
    近十年來,各界期許中小學課程教學能做好各教育階段的縱向連貫與各領域科目間的橫向統整、落實以能力(素養)為導向的教學、賦予教育相關者更多彈性空間、朝向多元適性的學習及評量等等。這些,在現行的中小學課程綱要中都已經在處理了,新課綱需要的是反應變遷趨勢與社會需要,並讓這些大家關心的議題做得更好、更落實。

Q8.國教院在12年國教的課綱中,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力有什麼看法與規劃?

1.培養學習興趣,必須回到學生的觀點來設計課程,以下從四個角度來思考,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1)學甚麼? 各領域學習題材的選擇與設計,需從單一化教科書走向多樣化的教材,透過趣味性、故事性、生活化的多元學習題材來貼近學生經驗,並結合數位科技多媒體的運用,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怎麼學?每位學生有其多元智能、性向和學習差異的不同特質,教師應能夠調整教學方法,依照學生的思維模式和強項智能來設計多元學習方式,也讓學生有多元方式來表現個人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可以找到符合自己智能的學習方式,以強項智能帶動弱項智能。
(3)為什麼學?學習是為了讓自己成長及發展,但在升學主義導向下,目前許多教學將學習聚焦於考試升學,教材也多以考試範圍為主。從PISA和TIMSS國際評比的學生學習表現來看,在閱讀上,臺灣學生較缺乏整合及創新思維;在數學上,成就表現雖然不錯,但學習態度和自信心則低於歐美國家;在科學教育上,學科知識內容學習表現優異,但在推理能力、議題辨識和運用證據等素養上還有進步空間。如要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力,教材得要跳脫教科書框架,更多的與生活世界結合,學習評量也要改變以記憶、紙筆測驗為主的方式,更注重過程的探究、專題製作等。
(4)在那裡學?課室外學習融合真實情境,可以與學習對象直接的體驗互動,頗能引發學習動機,並令學生印象深刻。課室外學習的深刻體驗、情境認知、情感互動,符合多元智能的概念,需與課堂內授課同樣被重視。

2.學習力即是「學習如何學習」(meta-learning),學生不能只依賴教師授課,被動地吸收知識,更需要學會學習的方法。教師可透過分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專題學習、討論學習等,來達成「學習如何學」的目標。

3.現有高中職課程若干學科已有分級分版的設計,可賦予選修學分更大的彈性、導入進階選修課程、與大學或產業進行協作的空間,讓後期中等教育的教學有活化與深化機會。

Q9.在新課程綱要修訂中,如何處理高中課程分流的問題及人文社會科課程的國際觀的議題?

1.高中課程分流
    102年7月10日立法院通過的〈高級中等教育法〉,將高級中學分為普通型高中、技術型高中、綜合型高中及單科型高中等四種類型。在此種狀態下,課程分流宜調整為「高一統整、試探;高二試探、分化;高三分化、專精」,以讓學生有通識養成及適性發展的機會。此種課程分流規劃主要以「彈性分流」、「漸進分化」為原則:

(1)彈性分流:不強調過早的進行文理分組,而是在一、二年級增加課程選修空間來代替分組,使學生可依興趣、性向與能力來進行生涯規劃的試探,不致因過早分組而限制其發展。

(2)漸進分化:漸進分化是強調統整、試探、分化、專精的精神,漸次的導向不同進路。例如,一年級以「統整、試探」為原則,著重共同核心課程及基本能力的奠定,以及生涯規劃的試探。二年級課程以「試探、分化」為原則,一方面繼續修習基本學科,另一方面開放較多選修課程,漸採課程分流方式教學。三年級課程以「分化、專精」為原則,根據學生未來進路,研習更多專門科目並導入進階選修課程,奠基學術研究基礎。

    基於上述「彈性分流、漸進分化」的原則,若能落實「彈性分流」,則高中文理分組不會那麼絕對,便能回到適性教育的學生主體性上;若能落實「漸進分化」,則分流點不會那麼絕對,不同學生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學習步驟,漸次的選擇進階性的課程。

2.人文社會科課程的國際觀
    教育部於2011年公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正式宣告國際教育成為中小學階段的重點政策之一。國際觀融入課程須加強跨學科的合作與統整,將國際議題融入各科教學之中,並依據高中職、國中、國小不同教育階段的情境與需求,研發教材與設計教學活動。國際觀教育的實施不該限於紙本作業,而應有實際的國際交流合作之互動,校際及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可善用有限資源。各校及各地方實際國際參訪活動,應注意協助弱勢學生,切勿產生教育的階級隔離現象。

Q10.國教院預定於105年完成的各教育階段領域/群科/科目課程綱要跟現行中小課程領域/學科/群科課程綱要有甚麼不同?會規定基本學習內容嗎?

1.新的課程綱要目前還在研議中,但會就現行課程綱要各教育階段領域/學科/群科中的缺失繼續予以改善,如:
(1)在各教育階段各領域/學科內縱向的連貫,與各領域/學科間橫向的統整,以落實各教育階段學生能力/素養導向的學習。
(2)降低各領域/學科在不同教育階段出現內容重複或難易度不易銜接的情形。
(3)高職15個群科中,若干群科類屬需要再調整。
(4)群科中的「共同核心科目」,無法適合該群中所有的科目,亦需再行調整。

2.國家教育研究院已進行核心素養及課程發展指引的研究,做為課程縱向連貫與橫向統整的主要依據。後續將以核心素養及相關指標為基礎,輔以共同核心課程基本學習內容的訂定,做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組織的主要規準。

Q11.國教院對於國小的各學習領域課程與重大議題如何調整?國中課程仍採學習領域或將修訂為學科課程?高中各學科課程會有哪些分級?高職群科課程會進行哪些修訂?

1.國小與國中的各領域課程的調整
   目前尚在研議中,領域調整的可能性如下:
(1)「語文領域」分為「本國語文」和「外國語文」兩個領域;
(2)「自然與生活科技」分為「自然科學」和「科技」兩個領域;
(3)其他領域則可維持其名稱,但在內涵方面仍須由相關的學者專家再做深入的研究。

2.重大議題的調整
(1)重大議題的重要性與存在價值值得肯定,應加以重視,其中「資訊教育」為世界先進國家設置的科目,因此以獨立設置學習領域較為合適。
(2)重大議題與學習領域內涵相關者應予整合,將議題融入各學習領域實施,避免重複繁瑣,將議題的課程內容納入教科書的編輯與審查機制,以確保課程的落實。
(3)部分未能融入相關學習領域的議題能力指標,則可考慮配合彈性學習節數的設置,編寫迷你課程或設計相關活動,供學校選擇利用彈性學習節數實施。
(4)應建立議題課程發展和退場機制,理性評估議題的必要性與實施方式,避免議題無限擴充。

3.高中各學科課程分級
    目前課綱中高一統整,高二試探,高三分化,因此,自高二開始可針對不同學科設計不同層級的課程內涵,例如目前部分學科已設計A、B兩個版本,可視為未來分級的雛形,未來可針對不同的學科進行不同組別的分級設計。

4.高職群科課程的可能修訂
(1)落實務實致用的研修方向,增加實習科目,高職15個群科中,若干群科類屬需要再調整。
(2)群科中的「共同核心科目」,無法適合該群中所有的科目,亦需再行調整。
(3)一般科目需與高級中等各類型學校一般科目做橫向整合。

貳、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Q&A

完整版Q&A開啟

第一部分 整體篇

Q1:為什麼要制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長久以來,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綱與各類型高中課綱為分開訂立,容易產生課程重覆、難度不一等銜接落差問題。 因此,在十二年國教課程連貫發展的整體思考下,我們更系統性的制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下簡稱總綱)。

Q2:總綱是經過什麼程序產生的?  

本次總綱的研發,主要歷程如下:(1)民國97年啟動的中小學課程發展基礎性研究;(2)民國100年開始研擬規劃十二年國教課程發展建議書與課程發展指引;(3)民國102年成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並啟動總綱研修工作計畫。從民國102年6月至今,國教院共召開13場次總綱研修工作計畫團隊會議、5場次總綱研修小組核心會議、9場次總綱研修小組全體代表委員會議、13場次課程研究發展會議,總共投入約1000人次,每場次約2-3小時(未包括各分組會議、相關團體座談及會議前後的行政人力),務求慎思的整合各界意見。

Q3:為什麼要召開總綱的公聽會?

為了聽取社會大眾對總綱內容中,有關課程目標、國民中小學及各類型高中課程架構、實施要點的具體看法及修正建議。 因此,我們會記錄所有參與者的意見(包含書面意見的具體修正建議),作為總綱修訂的重要參考,讓總綱在教育現場更具體可行。

Q4:總綱何時公布與實施? 

民國103年11月28日教育部以「臺教授國部字第1030135678A」令頒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並自一百零七學年度,依照不同教育階段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一年級起)逐年實施。 而各領域的課程綱要的研修也將於103年正式啟動,預計於105年2月陸續公布。

Q5:總綱所主張的教育願景是什麼? 

有鑑於我們的每一位孩子都是不一樣的獨特個體,各自擁有多元智慧與性向;且在知識快速變遷時代,需學會如何學習。因此,為了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及終身學習能力,總綱提出「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的課程願景。

Q6:總綱中,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國中、小階段,除了各領域學習及多元探索外,並維持現行彈性學習課程的設計,讓孩子可以有更多專題性、探究性及實作性等活化學習的機會,並可選擇參加有興趣的學習社團、技藝活動等,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獲得多元適性的學習機會。在高中階段,除了必修課程外,學生也可以在多樣的選修課程中,發展自己的性向,除了深化學科與專業的學習外,更能獲得自我實現與成就展現的機會,讓學生更有興趣投入學習。

Q7:總綱中,如何展現教師的教育專業? 

教師是教育理想落實教育現場的重要關鍵,更是持續學習以為學生榜樣的教育專業工作者。總綱仍維持現行課綱中,教師得參與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的規範。教師可結合社區資源與教師專業等,發展出落實學校教育願景的學校本位課程,包括國中小彈性學習、高中校訂課程等。教師亦可主動參與教學研究會、學習共同體等教師專業社群,透過共同備課、公開授課、教材研發、行動研究等,運用多元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為了掌握領域課程綱要的內容,以及發展實作性、探究性、專題性等課程之教學素養,教師也可以參加相關研習或進修課程,並獲得相關專長認證。

Q8:總綱中提出「核心素養」,這和原有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培養孩子帶著走的「基本能力」有什麼不同?

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素養」要比「能力」更適用於當今臺灣社會,「核心素養」承續過去課程綱要的「基本能力」,但涵蓋更寬廣和豐富的教育內涵。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學校教育不再只以學科知識作為學習的唯一範疇,而是彰顯學習者的主體性,重視學習者能夠運用所學於生活情境中。

Q9:依據總綱,學校要如何落實「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著重培養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真實運用所學的學習表現。而總綱所提出的核心素養,將結合各領域/科目的教育目標及特性,據以發展「各領域/科目核心素養」。因此,學校教師可以依照各領域/科目的特性,以及所欲培養的核心素養,運用校內外資源,進行觀察、探究、實作等多元有效的教學活動。更可以彈性運用測驗、觀察、問答及面談、檔案等多元評量,重視學生領域/科目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在實際生活運用之檢核。 

Q10:十二年國教總綱公布後,學校究竟要如何因應、可以做些什麼準備?這樣的課綱真的可行嗎? 

民國103年11月28日頒定總綱後,國家教育研究院開始進行中小學各教育階段學校課程綱要轉化與實踐,以及素養導向的教材與教學模組之研發工作,並將其歷程形成系統性的步驟與支持手冊與實作案例,提供學校未來在十二年國教課綱規劃與實踐的參考。在此研發基礎上,教育部也同步展開十二年國教課綱前導學校計畫,支持與引導中小學做好課綱實施之準備,此外,隨著前述研發工作進行,分析與彙整課綱實施相關法令配套等問題,提交教育部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中心研議以強化支持系統,確保十二年國教課綱順利實施。

Q11:總綱研修過程如何納入原住民族暨新住民議題?

國教院在此次總綱研修中重視原住民族暨新住民相關議題的研修與規劃,乃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簡稱課發會)設置「原住民族暨新住民課程發展組」,邀請原住民籍與長期關心原住民族教育文化之校長老師、專家學者擔任諮詢委員,提供課程總綱中關於原住民族暨新住民在理念目標、課程架構、課程實施之建議,並研議新課程綱要中落實原住民族的課程架構、內容、課程實驗及支持系統之規劃。

Q12:總綱如何規劃目前社會大眾所關心的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海洋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戶外教育、防災教育、國際教育等許許多多的議題?在學校的實施方式為何?

隨著時代快速變遷,國民教育的課程發展過程中,受到關注的議題也隨之增加,為回應社會大眾的期待,總綱就議題融入課程的方式規劃如下:(1)各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時,適切的結合議題,並將議題融入相關領綱中,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脈絡中思考這些議題,以達相互啟發與統整的效果。(2)在國中小彈性學習課程與高中校訂課程中,學校可規劃與議題探究有關的統整性課程,強化學生的知能整合與生活運用能?。

第二部分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篇

Q1:總綱中,國民中小學的課程架構與九年一貫課綱主要有哪些不同? 

在國中小教育階段,總綱與現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架構的主要差異如下表:
image
image

Q2:總綱中,國民中、小學為什麼新增科技領域?會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 

現行九年一貫課程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因生活科技不列為會考考試範圍,使得生活科技教學在國中現場易受忽視。為保有生活科技的課程品質,特別重新整合已經在彈性學習節數實施的資訊教育,於國中階段新增一個「科技」領域。因此,科技領域屬於現行的課程內容,並不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Q3:總綱中,為什麼國民中小學國語文及數學的節數,會比其他領域還要多? 

國語文及數學領域的學習長久以來受到國人的重視,國語文領域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用等素養。這些素養是學生學習其他領域課程的基礎;另一方面,數學被稱為科學之母,其領域課程培養學生應用運算符號、進行論證以及抽象邏輯思維的素養。基於語文與數學是其他領域學習重要工具,同時世界各國在國民中小學教育階段中,語文及數學課程所佔的節數比例皆較高,故在國中小教育階段規劃較多的學習節數,讓學生獲得充分學習的機會,以強化學生國語文、數學的學科素養。

Q4:總綱中,為什麼國小階段要新增新住民語文課程?國中生也可以學習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嗎? 

為尊重人權、多元文化及增進族群關係和諧,總綱鼓勵學校評估學區新住民學生人數,聘請合格師資,開設新住民語文課程。國小階段,每位學生可以依據實際需求,選擇閩南語文、客家語文、原住民族語文或新住民語文等其中一項,每周進行一節課的學習。國中階段,學校在調查學生的修習意願後,必須於彈性學習課程中開設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選修課程或社團。而為了強化本土語文課程的教育成效,在總綱的實施要點中也規範了「鼓勵教師在各領域教學時,使用雙語或多語言;並在學校生活中,也鼓勵師生養成使用雙語或多語的習慣。」

Q5:總綱中,為什麼要保留彈性學習課程? 

 維持彈性學習課程的設計,教師可以結合教育專業及社區資源等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例如:校園學習步道、主題統整課程、戶外教育等),讓學生能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認識生活周遭的環境、應用所學解決生活的問題,使得學習更有意義,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彈性學習課程也可以規劃社團活動、自主學習、技藝課程等,讓學生有自主與適性學習的機會,探索個人的學習興趣,展現學習專長。也可以規劃班級輔導、服務學習、自治活動、校際與班際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德育、群育方面有更多的學習機會,更能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原則上,若部分學生在數學、英語等領域出現學習落後的情況,也可以在彈性學習課程中進行補救教學,讓不同的學生依照學習程度分組上課。而學校教師更可以展現專業,開設相關的領域學習社團(例如:英語歌謠、英語繪本創作、英語讀者劇場等),讓學生在社團活動時間中,依照興趣與能力自由選修,深化學生在特定領域的學習。

Q6:十二年國教的課程架構的整體圖像是什麼?「基本學力的養成」和「學生的適性發展」,二者之間要如何獲得平衡? 

十二年的課程架構包含部定課程和校訂課程,以達成「基本學力的養成」和「學生的適性發展」。在國民中小學階段,一方面重視基本學力的養成,為各個領域的深化學習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更保有一定比例課堂節數的多元領域學習,以培養學生多元智慧的發展,以及對各領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各領域的多元學習之中,可以進行個人的性向探索。到了高中階段,減少基本學科的必修學分,讓學生能充分依照自己的性向,選修適當的科目,實現適性揚才的理想。

Q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總綱修訂中,國民中小學各領域的學習節數如何分配?

在總綱中,各領域學習節數的分配,我們主要參照以下原則進行分配:(1)參考現行九年一貫課程各領域的學習節數比例;(2)參考學校現場的各領域節數實施現況;(3)以不增加現行領域學習總節數為原則。

Q8:為什麼國中小的課程不能只以國、英、數等工具學科為主,減少其他領域的學習節數,以強化基本學力,讓學生更有競爭力? 

根據國民教育法及高級中等教育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教育宗旨是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學校教育不能只偏重工具學科(智育)的學習。因此,為了養成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現代公民,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達成自發、互動、共好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全人發展,所以總綱規劃八大領域,讓學生在不同領域中獲得均衡的學習。

Q9:國民中小學部分領域的教材份量過多,造成教學節數不足,教師一直趕課的教育現象,該怎麼辦? 

這一次進行的課綱研擬,還包括各領域課程綱要的制訂,會將各領域的課程內容做十二年課程連貫的整體檢視,除了避免重複外,還會視學生的學習程度及每周課堂教學節數,妥善安排各教育階段合適的學習內容,避免再發生教材份量過多,造成學校教師忙著趕進度,學生無法充分消化、吸收學習內容的情形。

Q10:國中小數學領域的課程節數,總綱規劃每周只有四節課,這樣足夠嗎?要如何提升學生的數學學力呢? 

學生在學習單一領域的學力提升,除了要有充足的課堂節數外,還有教材設計、課堂教學等層面要一併考量,學校教育絕對不能簡化成教學節數的分配而已。我們應該要持續思考,學校課堂能否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思考探究的能力?如何避免學生逃離課堂?若是課堂教學的品質無法提升,一昧的提升領域的教學節數,對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學力提升,將沒有幫助。另一方面,根據PISA測驗與相關研究分析發現,我們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成就上,呈現M型化的雙峰現象,意思是:我們有許多數學高成就的學生,但低成就的學生也不少。基於教育的公平性,數學領域課程節數要如何規劃,才能幫助這些在班級課堂上,聽不懂統一教材進度,慢慢對數學的學習失去興趣的學生呢?因此,為了照顧數學程度落後的弱勢學生,總綱不建議再增加統一教材的數學領域教學節數,而是鼓勵學校在彈性學習課程中,根據弱勢學生的程度,每週開設一定節數的數學補救課程;而數學學習程度較佳的學生,也可以在彈性學習課程中,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數學相關的學習社團,實踐十二年國教適性揚才的教育目標。如此一來,學生實際學習數學的時間並不會比九年一貫課程少,再加上數學課堂教材與教學的實質改善,學生的數學學力必能獲得整體的提升。

Q11:語文領域的學習可以國語文、本土語文、英語文三者並重,三者各占相當比例的教學節數嗎? 

國語文能力的養成是學生學習各領域教材時,在閱讀理解上的重要基礎,因此,世界各國的國民教育在國小階段,皆重視本國語文的學習,並佔有較高比例的學習節數。英語文是外國語文,屬不同的拼音語系,作為與國際溝通的工具,利於學生與國際接軌。但為了避免影響本國語文的學習,歐美國家多於國中階段才開始修習外國語文,而亞洲國家也多於國小階段的中、高年級才開始修習英語文,並有一定比例的教學節數。本土語文是本土族群文化的資產,更是學生與台灣不同族群溝通的良好工具。但本土語文採用與國語文不同的拼音系統,而我國的官方語言目前為國語文,為奠定國語文(工具學科)的學習基礎,故本土語文的教學節數比例較少。因此,為了讓學生打好各領域教材閱讀理解的學習基礎,於國民小學階段規劃較多比例的國語文有其必要性,所以總綱中,也規劃較多比例的學習節數。

Q12:總綱中,國民中學階段之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課程在「彈性學習」開設選修課程,如何能確保原住民籍學生之教育權益?又,其授課語言為何?

為了落實原住民族教育法的相關規定,總綱規劃國中於彈性學習課程中,必須開設原住民語文課程至少每週一節,供原住民籍學生選修,保障原住民籍學生享有民族教育的權益。總綱規定非原住民地區國民中學,「應」於彈性學習課程開設原住民族語文課程至少每週一節課,供學生選修,學校亦可以配合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開設之「部落學校」相關課程,併於假日或寒、暑假實施。至於原住民族地區及原住民重點學校的「領域學習」,可依原住民族學生學習需求及民族語言文化差異進行彈性調整,實施原住民族教育。總綱規定,原住民族語文課程之學習,其教學語言應以原住民族的單語為主,雙語為輔,其他領域/群科/學程/科目之課程學習,應鼓勵使用雙語或多語概念,生活語言應鼓勵養成使用雙語或多語的習慣。據此,與原住民族語言文化之教育相關的活動,可以根據學生需要與接受程度,彈性實施全族語或部分族語之沈浸式教學。 

Q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綱實施後,在國民中學可以採分科教學嗎?為什麼? 

國中階段之自然科學、社會、藝術、綜合活動、健康與體育等領域,均含數個科目,未來除了實施領域教學外,經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通過後,亦得實施分科教學(例如:社會領域由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三位專任教師進行教學)。在國中階段採取分科教學,依據國中教師學科專業授課外,更鼓勵教師進行跨科/領域的教學,讓學生的學習更深化。

Q14:要如何避免國中學生在一周課表中要修習太多科目的學習負擔呢? 

為了減少學生一周內修習太多科目的學習負擔,在後續的領域課程綱要制訂時,在相同的領域,可以規劃不同年級修習不同科目,例如:相同領域可以在同一學年彈性修習一至二個科目,不必所有科目在每學年都全部修習。例如:社會領域七年級修習地理、公民與社會,八年級修習地理、歷史,九年級修習歷史、公民與社會等。

Q15:在總綱中,國民小學階段沒有實施科技領域課程,要如何培養學生具備科技與資訊應用的基本素養? 

總綱中國中與高中階段科技領域為必修課程,國小階段科技領域為重大議題,學校可於彈性學習課程每週排課一或二節,並透過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將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之核心素養與學習內容融入各領域,透過結合其他領域之課程內容來落實。

第三部分 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篇

壹、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理念篇

Q1: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綱研修的規劃有哪些考量?希望強化的項目與落實的重點有哪些? 

1.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與大學教育的銜接: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係延伸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與銜接大學教育的承上啟下的獨特階段。因此,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發展的理念,就必須更具縱深與宏觀視野。

2.新世紀人才培育強調素養與統整能力:從全球變遷與高中及大學教育普及化趨勢來看,新世紀的人才界定與內涵,已由過去強調專精知識的人才培育,轉為重視跨領域、統整能力與具備全人及公民素養的人才觀。
3.適性揚才是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綱發展的重要挑戰: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及大學教育的普及化,意味著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來源的「多元性」與「差異化」增大,未來所銜接的大學教育也更趨多樣。因此,如何在確保學生基本學力的前提下,提供學生更多自主學習、性向探索、適性揚才與優質銜接的課程,成為本次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綱發展的重要挑戰。
4.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綱研修目標與重點:以全人教育為基礎、透過素養導向之課程與教學,強化學生通識與跨科/領域統整與生活應用能力,提供多元選修課程及補強性課程以導引學生適性發展,拔尖扶弱,關注課綱與大學考招連動的銜接設計,以成就每一位學生,培養能終身學習的世界公民。

Q2:為什麼要有高級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它的目的與作用為何?共同核心課程包含那些? 

1.培養學生共同素養,輔助轉銜: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包含普通型、技術型、綜合型與單科型等四類型高中,共同核心課程可確保不同類型高中的學生能具有共通的基本素養以及通識教育;另外,共同核心課程亦具有輔助學生不同類型學校之間轉銜之功能。

2.課程以一般科目為主:包含八大領域一般科目,除綜合及科技兩領域合計4學分外,其餘各領域學生應修習各4學分,合計32學分。課程內容著重學生與前一階段之學習銜接,核心素養之培養,開課時間以高一實施為原則,但亦可於其他年級實施。

架構篇

Q1: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架構包含那些課程類型?這些課程的目的何在? 

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架構包含以下四類課程類型:「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團體活動」及「彈性學習時間」等類型,其中「必修課程」及「選修課程」又各包含部定及校訂。相關課程內涵說明如下:

一、必修課程
1.部定必修:係指學生必須修習的國家課程,包括共同核心課程及各領域/科目之一般課程。
2.校訂必修:即學校用來發展校本特色的課程,各校自訂學生必須修習的課程,仍延伸各領域/科目的學習,以專題、跨領域/科目統整、實作(實驗)、探索體驗或為特殊需求為主,用以強化學生知能整合與生活應用之能力。例如:英語文寫作專題、第二外國語文、自然科學實驗、社區服務學習、戶外教育體驗課程、公民實踐、學習策略、小論文研究、本土語文、議題探索或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等。
二、選修課程:選修課程包括加深加廣、補強性及多元選修課程,由學生自主選修。
(一)加深加廣選修:提供學生加深加廣學習課程,以滿足銜接不同進路大學院校教育之預備,由學生依其生涯進路規劃及興趣自主選修。本類選修之課程名稱、學分數與課程綱要由教育部研訂,各領域可規劃之學分數原則如下:
image
(二)補強性選修:因應學生學習差異與特殊需要(如轉銜),補強學生在部定必修課程學習之不足,確保學生的基本學力。
(三)多元選修:提供學生個別化課程,包括本土語文、第二外國語文(含新住民語文)、全民國防教育、通識性課程、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實驗)及探索體驗、通識性課程、大學預修課程或職業試探等各類課程。本類課程由各校依照學生興趣、性向、能力與需求開設。
    前揭各類型必修與選修課程,可納入「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實驗)」或「探索體驗」等課程或課程內容之設計,以強化學生統整、實作(實驗)、探究、應用與表述能力。
三、團體活動時間:係指學校所安排的各項有助學生多方面學習與探索之活動、潛在課程及校本活動時間,如班級活動、社團活動、學生自治活動、學生服務學習活動、週會或講座等。
四、彈性學習時間:係指依學生需求與學校條件,可安排學生自主學習、選手培訓、充實(增廣)/補強性教學或學校特色活動等。

Q2:十二年國教課綱與99高中課綱,領域/科目組成及學分數分配、畢業條件有什麼不同? 

為因應與國民中學與國民小學領域/科目的學習連貫性,調整高中領域/科目的組成,相關領域/科目調整、學分數計算及畢業條件之說明如下表一:

image
image

Q3:必修課程學分數降低,依據是什麼?必修學分下降會不會影響學生學力品質及競爭力? 

1.高中銜接大學教育,適性發展很重要:基於高中教育之目的與功能,世界各國多僅規範基本的必修課程,較多的選修課程,較能滿足學生多元及適性發展之需求。

2.我國現行必修學分仍高於世界各國:我國現行必修學分高出其他國家很多,相關研究報告也提出增加選修減少必修課程的建議。
3.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架構以適性揚才、拔尖扶弱為目標:減少必修的目的在於發展學校特色、落實適性發展,整體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果。並非降低必修學分之後學生就不需再學習,相反的,學生仍必需透過校訂必修及選修課程,從事更適性、活化的學習。目前現場有些學生跟不上學習進度,而學術傾向優良的學生,也被困在既定的課程進度裡。減少必修,增加選修,可以讓不同能力的學生,依性向、興趣及先備能力,選修適合其需要的課程,包括國、英、數等基礎課程及各領域課程。學生修習「必修課程」具備基本的核心素養之後,還可透過「選修課程」中的「加深加廣」課程學習與大學教育銜接所需不同知識範疇的內容,滿足學生適性發展與通識教育的需要;學術資優的學生有更多選修空間(包含大學預修課程)學習更深入專精的內容;學習落後的學生則可修習「補強性課程」來鞏固基本學力,也可以修習其他適合其性向及能力的課程。此外,「跨領域/科目專題課程」、「實作及探索體驗」以及「職業試探」等課程則可提升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的統整能力、實作能力以及職業相關能力。
4.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從近年來的國際教育評比(例如TIMSS 2011或PISA 2009、PISA 2012)的結果發現,雖然台灣學生在數學與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科知識的評比表現名列前茅,但自信心與學習興趣卻較為不足,總綱規劃的學習彈性,可望讓學生的學習更具主動性,提升全體學生的學習力與競爭力。

Q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免試入學之後,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各校學生能力差異擴大,這次課綱規劃針對這部分有什麼因應? 

差異化學習是本次高中課程很大的挑戰,相關設計如下:

1.調整必選修比重:隨著各校學生能力差異的擴大,更需要適當下調必修學分,增加選修,並針對學生的適性發展及差異化學習之需求設計三種不同的類型選修課程,如下圖。
image
說明:
    ◎圓形圖實線表示正式課程的種類
    ◎虛線表示選修課程的類別,其中,開課科目、學分數除了加深加廣選修由教育部訂定外,其餘由學校彈性處理
    ◎箭號表示該課程或節數支援另一種課程,標題1~4所代表的意義如下:
    ◎標題1:加強加廣選修銜接部定必修課程,為大學預備教育奠基;多元選修可適 當以必修課程為基礎,發展通識性、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實驗)及探索體驗等課程,以提昇學生在必修課程的學習興趣以及探索、實作的精神和能力;補強性選修可保固必修課程的基本學力。
    ◎標題2、3:彈性學習時間可適當支持必修及選修的相關課程,並朝學生自主學習方向設計課程。
    ◎標題4:彈性學習時間和團體活動時間結合可相互支持學校特色活動。
2.增加彈性學習時間:增加每週2-3節之彈性學習時間,其中包括自主學習時間,可由學生提出,由學校協助安排老師指導。
3.提供學生更多適性探索的可能:為讓學生透過相關課程進行適性探索,移除原99高中課綱規定學生修習之課程須達必修120學分及選修40學分及格始能畢業,改定學生應修習總學分180學分,畢業之最低學分數為150學分成績及格。
4.部定必修及校訂必修均須修習,至少須102學分成績及格;選修至少須修習40學分,始得畢業。
5.部定必修得採適性設計以因應學生學習之差異

Q5:資優班的課程計畫在此總綱中有什麼因應的方向? 

特殊類型班級課程(含體育班、藝術才能班及科學班的學生)及學習時數,除了需符合共同核心32學分的規定外,其領域課程可彈性調整,只需經學校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審議通過,並送課程發展委員會通過後實施。

實施篇

Q1:選修課程的理想很好,但如何落實呢? 

選修課程的實踐,需要以下由四個面向的落實:

1.政策盤整、解決與配套:教育部已組成「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中心」,將透過此平台,處理需要跨系統(包含國教署、師藝司、高教司、國教院等)整合、解決與協作之相關問題,例如:教師員額結構、授課節數、教師專業提升、學校空間、大學考招連動、法令政策、經費、設施等。
2.選修課程之開發:選修課程分為加深加廣、補強性及多元選修課程,其中除加深加廣課程有領域課綱之外,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課務工作圈與學科中心,亦可協助發展多樣的選修課程模組供各校參採,近幾年國科會高瞻計畫所發展之優質課程模組應可盤整後,推廣與應用。
3.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資源:選修課程之開設除課程發展之外,教師專業提升亦非常重要。例如,如何強化教師在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實驗)及探索體驗等課程之能力,應有系統的進行教師專業培訓,並建置教學資源平台,提供教師教學之參考與運用。
4.學生的選課輔導:學校應強化學生生涯輔導與選課指導,協助學生了解性向與輔導其適性選課。

Q2: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綱與大學考招調整連動關係甚大,影響高中教學現場能否落實課綱理念甚大,本次在這方面的做法是什麼? 

有關高中課綱與大學考招調整的連動,高教司與國教院已共同成立十二年國教課綱與大學考招聯動工作小組,成員還包含大學入學考中心、大學招聯會、大學教授、教務長、高中校長與老師等。目前該小組已就招考案長程(110學年度起適用)調整方案配合本(103)年11月28日公布之十二年國教課綱總綱,擬定三項規劃的依循原則:

1.大學招生維持多管道、多資料參採方式;考招設計應能有助於推動新課綱強調素養、跨領域及多元選修之精神。
2.招生管道以個人申請入學為主,尊重大學校系自訂不同管道使用入學考試成績之項目與組合,並重視學習歷程;大學各校系可於個人申請招生條件中,參考學生高中階段修習特定領域/科目之必修或選修課程,藉由檢視多種類資料,激勵學生適性發展,並能落實高中領域學習的完整性,讓學生於高中所學得以銜接大學教育。
3.大學入學考試配合大學選才需求辦理,以部定必修課程設計考科評量基本學科知能,加上部定加深加廣選修課程設計考科評量進階學習成就;所有入學考試成績公布後再依序進行個人申請與分發招生作業。
    該小組仍將針對課綱與考招連動相關議題持續進行研討,提供各主政單位參考與決策。

貳、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
理念篇

Q1: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總綱強調的是什麼?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總綱修訂,旨在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實施,期能使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呼應「成就每一個孩子」的理想。因此,總綱是以務實致用的技職教育特色,呈現多元適性的學習內涵,使就讀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的孩子,在未來三年的學習生涯中,能有最適合自己的課程,幫助每一個孩子邁向成功。

Q2: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總綱體的改變? 

本次修訂的具體改變如下:(1)以「務實致用」為目標,修訂群核心能力及科專業能力。(2)各群部定課程之實習科目依據「技能領域」,形成群核心能力。(3)調增部定實習科目學分達15至30學分,形成「技能領域」,同時彈性調減部定專業(理論)學分,著重就業導向的課程與教學,強化高職學生實作技能,培養具備務實致用之就業能力。(4)於實施要點(實施通則)中,增列產學合作與交流之必要性,以建立高職務實致用之課程特色。(5)增加專題實作之教學指引。

Q3: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總綱是否突顯高職特性,在「就業導向」多著墨? 

按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部定課程中所規劃之「技能領域」,即係參考現行職業分類典之行職業工作內涵,並邀集產業、學界專家及學校代表進行規劃,已有相當程度符應就業導向規劃。

架構篇

Q1: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總綱所提到的「技能領域」課程是什麼? 

在總綱中,技能領域課程係強調各科的基礎技術能力,這些能力比群的能力更專精,為就讀本科學生所應具備之基礎技術能力,以商業與管理群為例,文書處理能力、網頁設計能力、程式設計能力等,係全國資料處理科學生均應具備的能力,故商業與管理群應將前述三項能力置入技能領域,以便資料處理科採用,確保資料處理科畢業學生都能習得此三項能力。

Q2:於本次所修訂課綱中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將部定的學分增加15-30實習科目學分數,其增加的實習科目是如何產生?會不會根本沒有改變目前的課綱內容,而只是將校訂科目移到部定科目,學分數調整而已? 

1.總綱中實習科目學分增加,係採「技能領域」方式,其發展流程為:整理現有科別→由各科別代表依職業分類典,尋找學生畢業後,適合從事之工作項目(四碼)→整合各科適合從事之工作項目→採專家研討方式,依各科適合從事工作項目之交集,列出共同需要之技能或個別適用之技能→由各科代表(課綱委員)發展培育前述技能之實習科目,如有理論需要則酌列專業科目,但以不增列為原則。

2.依發展的流程而言,技能領域係以學生畢業適合從事之工作為依據,並非科目名稱的改變或調整,未來將接續進行科目大要撰寫。因此。即使與99職校課綱之科目名稱相同,其內容亦可能會並不相同。

Q3:增加部定必修實習科目學分數,是否會壓縮分科技能之實習? 

技能領域課程修訂之目的,即在回應各科基礎技能之學習需求,其內涵包括部分原有分科實習科目與學分數;同時,提供44-81學分之校訂課程,讓學校依特色及需求,自行規劃相關科目,故無壓縮各科實習學分數之情事。

Q4:總綱的類群科歸屬是否有微調的空間? 

本次群科歸屬的?寫方式(類、群、科),係參照高級中等教育法第六條第三項之規範,目前課程綱要的研訂維持現行群科歸屬表進行規劃,未來教育部將再進行有關群科歸屬規劃之研究案。

Q5: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多屬「學科弱勢」,一般科目之自然領域課程可否放入社團或選修?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共通性基本能力及素養,故自然領域仍為部定必修課程之一。

Q6:不同類型高級中等學校一般科目及名稱是否可以一致,以利學生轉銜? 

有關各類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轉銜辦法,教育部已規劃進行中。

實施篇

Q1:總綱中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將部定的學分增加15-30實習科目學分數,其目的為何? 

總綱較現行課綱更注重基本技能的學習,為使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各群科課程,均能訂出其三年所需之基本實務技能;因此,增加部定實習科目15-30學分,以培養學生實作技能,一則回應務實致用的特色,二則以實務技能引發學生之學習興趣與自信。

Q2:總綱中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將部定的學分增加15-30實習科目學分數,是否意味要回到單位行業的課程設計? 

增加之部定實習科目學分數,係以學生畢業後,從事適合之工作所需能力為依據,而非要回到過去單位行業的課程設計;因此,將同一群不同科應具備之共同技能彙集為「技能領域」課程,以強化各科應具備之基礎技能。

Q3:總綱新增的「技能領域」適用多少科別?包括幾個科目?幾學分? 

1.各技能領域課程,以適用二個科別以上為原則;惟所需基礎技能差異太大時,亦得開設單一科別之技能領域課程。

2.各技能領域課程包括2至4科目。
3.各技能領域課程之科目學分數,以4至8學分為限(每學期2至4學分),同時應避免單一學期1學分之課程設計。

Q4: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依然把「專題實作」安排在校訂必修之中,這和99職校課綱的安排一模一樣,看起來好像是沒有改變? 

本次課綱增訂「專題實作」教學指引,使各群科能提升「專題實作」課程之實施品質。指引明確說明課程精神、教學目標、教學實施及教學評量,以提昇教師教學效能,並採合作學習之教學方式,提供學生與他人合作之機會。在評量方面,強調多元評量,鼓勵學生發展多元能力。

Q5: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規劃是否有強化學校得因學制屬性或班別之需求,並考量學生之差異,賦予學校發展課程之彈性」?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之校訂科目學分總數,依群別屬性,規範為44至81學分;學校得依其學制、屬性或班別與學生差異,自行規劃發展。

Q6:總綱是否規範校訂必選修與上下限? 

考量學校本位特色發展,各校於規劃校訂必修或選修時,得依學校之特色,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故學校若欲強化學生實務實作能力,可開設相關實習課程。

Q7:技能領域課程得採分班方式實施嗎? 

技能領域課程係以學生畢業後,從事適合工作所需能力為規劃依據。因此,同一科別之班級,應於所屬技能領域修習相同課程;至於,可否分組實施,則依各級主管機關相關規定辦理。

Q8:未來實施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綱是否已經思考相關的設備及配套措施? 

課綱修訂後所需設備與配套措施,教育部已規劃進行中。

Q9:未來新課綱實施之後,針對人數較少之群科教科書無人出版之問題應如何處理? 

關於稀有類科之實習與專業科目,缺乏審定之教科書問題,建議由群科中心學校彙集教學經驗豐富之稀有類科教師,共同編撰相關教科書,再由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提供教科書編撰經費,並協助出版與審查相關工作,以滿足稀有類科教科書之需求。

參、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
理念篇

Q1:總綱提出秉持「素養導向、連貫統整、多元適性、彈性活力、配套整合」的原則進行研修,這和原有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的課綱所強調的「統整、試探、分化、彈性、人本」有什麼不同?

沒有太大的不同,只有更周延的修正相關的連貫與配套。本次十二年國教的課綱修訂,透過核心素養發展全人教育,並且關注課程的連貫與統整,務實推動跨領域統整課程提供課程彈性設計空間,強化學校本位發展重視適性學習,落實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想強化通識教育,實現五育均衡發展,這與原來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的「統整、試探、分化、彈性、人本」原則一致,只是更周延地針對教育相關的法令、機制、人員、措施、環境等環節,考量中央、地方、學校、與課室四層級做一整體規劃。

Q2:總綱的修訂理念,是否與原有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的課綱所強調的學生為主體一致? 

是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並依此提出多原即是性及彈性活力課程修訂原則,在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的課程綱要中,更減少必修之學分數,增加學生因應自我生涯發展而需要之選修空間,充分實現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架構篇

Q1:總綱是否保留了綜合型高級中學的試探與延後分流的課程結構? 

是的,但為了讓各校能因應校本特色提出學生試探機制,總綱調減部定必修科目及校訂必修科目之學分數,以利學校於高一進行深度之職業試探課程, 使學生之性向興趣與學習潛能有具體的課程時間進行探索,增進學生自我認識的深度以及適性發展的機會。

Q2: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的課程架構是否與其他類型之高級中等學校有所連結? 

是的,本次十二年國教課綱修訂在高級中等學校部分,有後期中等學校共同核心課程聯繫四類型高級中等學校。

Q3: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的課程架構是否有大幅改變? 

沒有,本次十二年國教課綱修訂,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的課程架構並未有大幅改變,但是在二年級以後的分流課程,學術學程得參照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的課程架構;專門學程得得參照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因此學校亦須注意這二類高級中等學校課綱改變的內涵,始能發展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的適性課程。

Q4:本次十二年國教的課綱修訂,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總綱中有什麼具體的架構改變? 

本次修訂的具體改變如下:
1.以「適性發展」為目標修訂高一及必修學分數,在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之課程架構中,部定必修及校訂必修皆以關注學生基本能力養成為主,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規劃,將部定必修學分數下修為48學分,其中包括高級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32學分,安排於高一實施,另加上基本學科國文、英文、數學、體育及全民國防教育等16學分,共計48學分,以釋放出高一之部定必修6學分空間,使學生之性向興趣與學習潛能有具體的課程時間進行探索,增進學生自我認識的深度以及適性發展的機會。
2.增加跨領域實作與統整的學習彈性,在「部定必修」方面,社會、自然科學與藝術領域必修課綱可研擬跨科之統整型、探究型或實作型課程內容,例如自然科學探究、社會領域探究、美感教育等,以供學生學習;在「校訂選修」方面,規定「跨領域/科目專題」或「實作及探索體驗」等兩類選修課程,學生至少修習4學分相關課程。

實施篇

Q1:總綱特色之一是彈性學習,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原有之空白課程相同嗎? 

  是的,本次十二年國教課綱修訂特色之一是彈性學習,學生得依其興趣與需求,自訂學習內容或參加學校所安排的重補修及學科強化課程,與原來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之空白課程無異。

    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的課程綱要修訂,依循彈性學習課程的規劃,將空白課程亦納入其中,以支持學生學習之個別需要,並令學生有規劃自主學習的機會,促進學生養成對學習負責的態度。

Q2:面對未來學生的「差」與「異」,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的課程如何因應? 

面對未來學生的「差」與「異」,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的課程在實施上可以二個面向作因應:

1.有關生涯發展之性向興趣的差異:
(1)在高一的生涯規劃及深度職業試探的課程中,學校可以銜接國民中學之生涯輔導,並依據學校學生需求、學校課程特色及社區特性等,規劃學生之深度職業試探,使學生在具體探索學程之學習內容及對工作世界與進路發展之了解後,進行學程之選擇。
(2)由於綜合型高級中學之專精課程(學術學程或專門學程)皆為課程選修制,對於性向興趣較為寬廣之學生,也可藉由跨學程選修之安排,達到多元學習之目標滿足。也讓學生在主修學程及跨修之學程之間能進行相關之知識統整。
2.有關學習能力的差異:在課綱的選修科目開設原則中,強調適性發展,提供學生依照其興趣、性向與能力,可以選擇不同學程、不同程度分級的選修科目,並可開設大學先修課程或與產業及訓練機構合作的課程。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研習資訊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榮譽榜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